星期六, 7月 30, 2005

記者隨便寫 Part II

我現在在台中的住處沒有電視,雖然有時會閒閒沒事幹,不過沒看電視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做別的事。至於新聞部份,我的消息來源幾乎依賴網路,可以主動地去選擇新聞,而不會被電視新聞記者不知所云的聲音塞進我的耳朵。

我平常很喜歡看Yahoo 的新奇新聞,完全是拿來當笑話在看。有時是新聞好笑,有時卻是記者搞笑。

Not like you think !

請注意最後一行。

中廣新聞網的記者常常可以找到一些很「奇特」的新聞,不過像這種「贊曰」的寫法,又寫得很離譜,把一則看起來平淡的新聞馬上增色不少。真不愧是台灣的好記者呀!



介紹兩個網站。這兩個網站都是在專找新聞以及平常生活中會看到的一些用字、用語錯誤。其實挺有趣的。

這則大豆與尼姑的新聞,在這裡也有被提到。可惜不知道怎麼參與他們網站,我想我挑錯字的功力應該也算還不錯吧。

這裡有一堆更神的東西,例如:並不覺得有必要寫在帳單裡

星期五, 7月 29, 2005

【薦】台灣島巡禮

書名:台灣島巡禮
作者:廖鴻基等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05.05


0010292414


「我們永遠是好奇的,我們永遠要調查自己視線佇足之處,角角落落裡都要嗅個不停......」

∼切.格瓦拉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註1)


在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航行經過台灣島時,看到那時的台灣,發出了讚美的聲音,於是一直到現在我們都知道自己住在福爾摩沙,一個美麗之島。

我們聽到了別人對自己家的讚美,於是就這麼關起門來反覆那句讚美,或許是不願,可能是無法,直到最近幾年台灣的海上活動嘗開始慢慢起步,對於海洋的關心,也不再止於「惡水」而已。

黑潮基金會進行了一趟繞台灣島的海上之旅,他們拜訪了許多港口,也造訪了許多地方。他們這趟的探查之旅給予了我以另一個角度來看視那些我曾經去過的地方。由於工作之便,我的足跡散布在台灣的海岸線,我是以著由陸地朝向海洋的方向,推敲著水鳥喜愛的棲地,而他們由海洋看往陸地,以著人文的角度來推敲這些港口,那些溼地。

我記得我第一次到桃園濱海時,那裡給予了我一種十分安靜的感覺。在新屋溪出海口處,跨越木麻黃防風林,那裡有一大片的藻礁地形,而因為工業汙染的關係,原本在大潭的村子整個被迫遷村,劃設成一個特定工業區。我看著一個廢棄的村子叢生著林投,慢慢變成了一個工業區的整個過程。也由於人煙稀少的關係,那裡擁有了一片極漂亮也乾淨的海灘,散滿了貝殼,而不見人的腳印。

他們是這麼形容那片海灘的,「大片乾淨的海灘只有三、四隻的鷸科鳥在跳動,幾乎難見如螃蟹等潮間帶動物..」,是的,那片海灘的確是少有生物活動,但可能只是因為底質差異的關係,在相隔不遠的溪口與大園便是水鳥的樂園。

我就這麼地隨著書中的腳步,對照著我們彼此對於海岸的感覺。我與大多數的台灣人一樣,習慣以著陸地的角度來看待海洋,以著島內的角度來看待陸地。如果能夠換一個方向來欣賞台灣,那應該更能了解台灣這島的美麗與珍貴。

切.格瓦拉在年輕時進行了一趟南美洲摩托車之旅,那趟旅行讓切看到了他從未見過的南美洲,也促成了後來的切.格瓦拉。黑潮藉著這趟旅行讓我們有重新再次檢視台灣的機會,讓我們想像一下出生於十六世紀的那句讚歎聲,究竟是看到台灣的那一面?是擁有美麗海岸山脈的東岸嗎,抑是在那時仍然有梅花鹿跳躍的西岸?

想像一下吧,或許沒有定論。或許福爾摩沙這名字早就遺留在上個世紀,帶不回來。


「註1」

書名: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作者:切.格瓦拉 ( Ernesto Che Guevara )
譯者:梁永安/傅凌/白裕承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1997.11


0010277919

星期四, 7月 28, 2005

Eggs, Birds and accidents

許多水鳥都會在海邊的礫石地或沙地上繁殖,這些礫石地與沙地看起來十分的荒涼,在烈日的曝曬下地表的氣溫往往高出氣溫許多,再加上風沙的襲擾,其實並不能說是一個很好的環境,但是這些水鳥就是會選擇在這類型的環境繁殖。

這樣子的環境或許因為人類不喜歡,因此可以少掉很多的干擾,卻不代表就不存在其它的危險。對這些在地表上繁殖的鳥類而言,野狗與老鼠都是可能的敵人。而車輛有時會來插一腳,因此路上有時便可以碰到慘遭輾斃的小鳥。

DSC_0606

牠們在這樣子的環境中繁殖,石頭散布,鮮少植被。


DSC_1584

這是一隻應該是被野狗給咬死的東方環頸行鳥亞成鳥。

DSC_1567

這是一顆被捕食後的蛋,再經過幾天的下雨,裡面全都是砂子了。

DSC_0243

這是一隻遭車子輾斃的小東方。己經變乾了。

DSC_0241

這是一隻因為不明原因受傷的燕行鳥小朋友,牠的翅膀己經沒法讓牠再飛行。即使帶回來,也沒法照顧牠多久。牠在野外就這樣拖著翅膀能活多久,我並不知道。

牠們在惡劣的環境中尋找著可供生存的夾縫,在這片填海造陸後的土地上,人們因為惡劣的環境而降低了開發的意願。水鳥們在這視為繁殖聖地,是給予錯誤的開發政策一個下台階的理由

其實它們也只是想要安安全全、安安靜靜的過生活而己。



相關閱讀:

星期一, 7月 25, 2005

海棠與納莉

看到有人說海棠是第二個納莉,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海棠有轉圈圈的關係。我有收集颱風資料圖的習慣,不過也不是每一個都有,反正找不到,在中央氣象局裡有一個颱風資料庫全都找得到。

先來看看我手邊的納莉圖吧。

B201923

在中央氣象局網站裡可以找到不少資料包括當時的農損

由於颱風停留時間過久及其貫穿的特殊路徑所致,臺灣地區降下豐沛雨量,造成北臺灣嚴重水患,多處地方單日降雨量皆刷新歷史紀錄。臺北市捷運及臺鐵臺北車站淹水,部分山線、海線及花東線中斷;多處地區引發土石流災害;近165萬戶停電;逾175萬戶停水。共有94人死亡,10人失蹤。全省有408所學校遭到重創,損失近8億元;工商部分損失超過40億元;農林漁牧損失約42億元。

From 中央氣象局資料
海棠部份的資料中央氣象局還沒統計出來,傷亡人數應該沒納莉多,不過損失就很難說了。

(待續)

Ecto Vs Roodo

Blog 的工具很多,既然跳到了 YamRoodo 就來找找跟它有關的東西。

Applewoods 裡提到了一個不錯的東西,Ecto

以下為相關連結

星期五, 7月 22, 2005

一樹梨花壓海棠

可惜現在不是梨花的季節,所以海棠便放肆了。

一些名字與花有關的颱風似乎都跟屏東過不去,前年的杜鵑狠狠地搧了屏東一個大巴掌,許多的果樹不是連根被拔起,就是被焚風吹得葉黃枝枯,這次的海棠又狠狠踩了一腳。

News

中北部地區在這次颱風中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傷害,甚至台中在發布停止上班上課那天,也只是風稍微大了點,隔天(星期二)才見比較大的風雨。墾丁半島這次大概是有史來受創最深的地方,也讓人再次見識到其實這個觀光勝地所依賴的東西是什麼。

我完全沒法想像楓港大橋斷掉的景像,不過當我看見高屏鐵橋,這座古蹟橋被溪水沖毀的樣子,才真的相信真的很嚴重。有人對於災民因受損口吐言而頗有微詞,事實上當自己被受困在那裡時,心情一定不好受,又怎麼能強要他們說出什麼好話呢?

只是那些負責救災的人也是人,即使他們有職責所在,但也不能硬要他們在情況過於惡劣,甚至危及工作人員生命時,去清除浮木,去搭建便橋。如果又再出現意外,那只是再徒費救援人力而己。

屏東在過去幾十年來從未出現過那麼大的災情,甚至台灣也不曾。在新園地區自從八七水災後便再沒發生過淹水,卻在上次豪雨及這次風災中再次浸泡在水裡。林邊橋的水位淹到了接近橋面,羌園的堤防垮了,東港因為漲潮又再次無法排水,獅子等山地鄉道路柔腸寸斷,裡頭發生什麼事搞不好都還不清楚。

似乎打從九二一後,台灣每碰到一次豪雨或颱風就像會計年度總清算一樣,一再一再地檢驗台灣的環境政策與國土規劃。丟多少錢放多少人力在災後重建都是管末問題,就像以前在唸水處理一樣,管末是最差也最沒效率的方式,做好源頭管制才是解決未來再次發生的最好方法。

良好的環境政策與國土規劃,並不如造橋鋪路挖水溝般地是「顯眼」的政績,也因此如果要搶短期的名聲,總沒有人願意在上面著墨。台灣的環境政策與股市操作是如此的類似,長期的投資沒人敢做或願意做,而短線的殺進殺出,讓老天不禁也殺紅了眼。

星期日, 7月 17, 2005

韌命的傢伙們





談談植物好了,其實我也曾經花費許多心思與底片在植物身上,只是這並不代表我現在能認得的植物種數就很多。對於大多數的植物,現在的我僅剩下「哎呀!是它」,那種裝熟卻又叫不出名字的程度了。



說穿了,其實 我們總得跟它發生點故事,然後才會永遠記得它們的名字。跟植物、動物是如此,跟人又何嘗不是?至於當故事隨著時間淡薄,或者蓄意地忘卻,那便不在此限了。




以前在墾丁時曾經很努力地去記誦每一種出現在海邊環境的植物,幸好原本會生活在海岸環境的植物便不多,各自又有其獨特性。能生活在海邊的植物都擁有十分強韌的生命力,強風、鹽水、幾無根系生長的環境、沙塵許許多多的環境因子在阻撓,偶爾還會加入一些人類的盜採,像是水芫花等。


王爺葵


王爺葵是一種外來種植物,它的樣子長得很像向日葵,可惜它並不是。外來種植物一開始常常並不是那麼容易入侵到本地植物植群裡,只是當它們入侵成功,那旺盛的生命力並不是外力再怎麼折磨都能阻擋。小花蔓澤蘭就是一個很惡名昭彰的角色。




DSC_0049


馬鞍藤,它會大片地布滿在沙地上,在荒蕪的土地上加上點綠色,然後再加上點粉色,而且它也會生長在珊瑚礁岩上。在大學時,東京愛情故事裡的鈴木保奈美風靡了全班,後來她演的「戀人啊!」一群人理所當然地變成忠實觀眾。其中有幾幕,鈴木保奈美站在珊瑚礁岩上,周圍圍繞著紅色的花朵,很漂亮的一個景。




會是什麼植物呢?OKinawa 的環境與台灣其實很類似,特別是跟墾丁的海邊很像。後來我覺得或許是馬鞍藤吧,我很故意地忘掉可能是劇組的作假。後來,當我每次再看馬鞍藤時,心裡都會聯想到鈴木保奈美站在花裡的畫面,那是段淒美的故事,不過卻幫馬鞍藤添了更多的顏色。




DSC_0826



濱刺麥,它們都會成群地生長在沙丘上。雖然看起來根系大概不深,不過卻應該很有固沙的功用。我很喜歡看著它們的球狀雌花在沙地上隨著風奔跑的樣子,在風媒植物裡,蒲公英應該是最為人知,而奔跑中的濱刺麥才是最可愛的,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DSC_0166



上面的三種植物都是在彰濱工業區裡及附近拍的,這算是環境照吧。

星期五, 7月 15, 2005

清境不清靜

盛夏的太陽配合上都市的熱島效應,整個台灣西部熱烘烘一片,我極度地懷疑在幾天前所寫的,「陽光炙身居然也是一種幸福」,其實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浪漫在作怪。冷氣機轟隆作響,享受不合時節的涼意後,帳單會告訴我們代價。

或許像貓咪在地板上翻著肚子睡覺是件舒服的事,於是我照著這麼做,卻換來汗流滿身,浸溼了半邊枕頭。這不是一個消暑的好方法,或許全台灣最幸福的動物是在木柵動物園裡的企鵝?

還有什麼好方法?

海拔上升每百公尺氣溫約下降0.5~0.65度,所以生態學裡才有了所謂的壓縮作用,而台灣的高山上才有了溫帶、寒帶的植物。於是我們離開布滿馬鞍藤紫紅花的海邊,前往白花香青生長的地方。

每當動了上山的念頭,我總對自己生活在台灣這個島上感到高興,台灣這個島裡擁有多樣化的環境,瞬間拔高幾千公尺的高山其實離海平面並不甚遠。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只消花費半天不到的時間,我們可以從夏天進入冬天,將酷暑留在山下,帶著愉悅享受冰涼的空氣洗刷全身。就這麼藉由台灣在地理上的優勢,輕鬆地跨越時間所劃設的季節限制。

前幾次走上台十四線,總是在霧社便打住,或前往其它地方。對於傳說中的清境農場,那綿羊脫衣秀,耳聞許久卻從未有緣一見,而那叢生的民宿更是也僅止於它們在網路上的美麗照片。直到路經清境,被那密密麻麻宛如台中市鬧區的招牌嚇了一跳時,才驚覺清境再也不是我記憶中那個清境,清境再也不清靜,也不再是清境。

我們一時興起爬了一下合歡尖山,它是一座很輕鬆打的百岳,就在合歡山莊的停車場旁。坐在山上的石塊上,看著周圍的高山杜鵑,龍膽靜悄悄地窩在石縫處。我很喜歡高山植物,特別是它們開花的時節,它們總是那麼靜悄悄,總是那麼地不起眼。我們得彎下身來,蹲著窩著,以著雙眼平視的角度,以著與它們相同的高度才能稍微想像一下它們眼中的山是長什麼樣。

我想到了好多東西,首先是一篇以松雪樓遊客量與周圍鳥類互動的論文,它有談到一些關於遊客承載量的問題,而在大學時我也曾經針對墾丁國家公園遊客承載量做過專題,所以我想到了它。然後我想到了不久前在昆陽與小販的談話,我們聊了一些被清境那些招牌嚇了一跳的事,我們了解這樣子的美景會吸引許多人的造訪,卻怎麼也想不通那些叢生密生雜生的民宿究竟是用了什麼方法「冒出來」的,就像雨後的大白蟻。

合歡山的的貢丸湯還是一碗五十塊的天價,Ching 說應該換個角度來想,這麼多年都沒有漲價。我還是堅持不在山上做任何的消費行為,而也堅持將所有製造的垃圾全帶下山,包括一顆在合歡尖山上撿到的一顆相機電池。這電池它不該出現也不能存留在石縫中,石縫中是小花們的世界,它的存在是種突兀。

而清境的那些建築,對我而言,其實跟那電池有著類似的地位。

星期二, 7月 05, 2005

網路居,很麻煩

繼大不易後,其實在挑選寄居地上,其實困難度是不下於寄居蟹找貝殼的。我不需要功能太多,我只希望它能跟Mac 當好朋友,我不喜歡我的電腦發出非預期的聲音,所以我也不需要空間太大,因為我不會放什麼背景音樂、影片之類的東西。

在目前使用的幾個網站裡,明日報功能最陽春,也使用最久,可惜它常掛站,這點我沒法忍受;Yam 樂多,界面簡單,沒有太多功能,簡潔到連留言板都是我從 ADSL 供應商那裡搬來的,不過也沒什麼在用就是了;Blogger 排版我最喜歡,優點是自由度大,缺點也是太過自由,自由到如果我想知道怎麼修改得再去讀一點書才行;無名小站,跟mac不太合,而且說實在的,它沒有什麼 theme 是我喜歡的,全黑是我少數能接受的選擇。

網路居,大不易,而且很麻煩。

有一些朋友喜歡在自己的網頁裡掛上很多外掛,在PC上看或許很華麗,只是我使用的是Mac ,看起來有時就像破了好多洞的一張網,再不然就是強迫我下載一首歌一段影片。我不是很喜歡這樣子的網頁,不過我喜歡那些朋友的東西,所以我只好久久一次,然後提醒自己,在load 一半時,記得按stop !

我喜歡單純簡單的網頁,而且對Mac 友好的網頁。

慢慢地我應該會把無名這裡的東西收好包起來,就像最早收掉新浪那裡一樣,找個合自己胃口的網站寄居,對心情來說也比較快活。

星期日, 7月 03, 2005

【碎碎唸】遲來的二百期雜唸

我在智邦的電子報滿二百期了,於是乎!寫點東西紀念紀念。




早在半個月前我這個電子報就己經滿二百期了,當我發現這個事實時,心裡想的是「哎呀!是該幫這寫篇什麼東西紀念紀念。」只是想是想,我遲遲不曉得要怎麼來寫這篇東西。好罷,就用我最擅長也靠它吃飯的方式來分析吧。

Tracking in 智邦,打從2002年12月3日創刊,至2005年6月16日滿二百期,所耗費的天數為926天,平均約五天便發出了一篇文章。這近三年的時間裡有偷懶有罷工,有時也會突然良心發現,總之還真是寫了二百篇東西。

Tracking in 智邦,目前有686位朋友訂閱我的電子報,扣掉自己灌水的一份,實際人數也有685位朋友。智邦的系統有提供了一份讀者資料分析,從年紀到學歷,從居住地到性別,不過我相信這份資料真實性並不高。就像我在網路上填的年紀時而十八,時而八十,管它三七二十一,我住在南極又何妨。

電子報的主旨,沒有主旨!曾經是我在南投工作的紀錄,曾經是我回屏東家中的紀錄,有時會是一些五四三,有時我都快忘了自己寫過什麼;電子報的發報頻率,是其它!其它是不屬於一天一次、一週一次、一月一次,其它它擁有了最高的彈性,它不是它們,它卻又可以包含了它們,於是我曾經天天發報,也曾經大半個月不曾寫過半篇東西。

Tracking 的過去,其實挺安靜的,除了我曾經不小心丟了一顆想要停刊的炸彈,而接到不少朋友的來信,停刊只是偷懶之詞,最後也不了了之。就像小燕鷗撲到水面咬起了一隻小蝦,濺起了波紋,時間久了,安靜仍然還是會回歸水面。

Tracking 的未來,就像過去一般不會有任何的計劃,也不太可能會突生什麼計劃。就像什麼店會吸引什麼樣子的客人,我們就這麼淡淡的有著關係,卻也沒有關係。或許我們可能在路上為了同一個停車位而互不相讓,我想那也沒有什麼關係。

Tracking 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於一本關於動物足跡追蹤的書,tracking 擁有許多種意思,是足跡、是小徑、是思路、是追蹤。我的專業訓練教導我在用字遣詞上不能有太多的贅字,能夠用一個字表示的意思,不要再多用二個字,於是就這麼挑了tracking 。我喜歡它的多樣性解釋,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的思路表現、我曾走過的足跡、我曾追蹤著什麼或被什麼追蹤著。

我將會永遠追蹤著什麼的足跡,我是獵人,而亦將會留下足跡,付與文字,化成彎蜒小徑引著你們,讓你們從文字中看見我眼中的世界。

星期五, 7月 01, 2005

『賈社新聞』交通部研擬違規行駛路肩取締新辦法

【本報訊 記者陳小鵝/路肩報導】

前半年的數個連續假期讓使用兩條國道的駕駛人飽受塞車之苦,交通部除正研擬新的疏導路線外,針對日前常有民眾向警廣反應,每當塞車時,行駛路肩的違規駕駛行為總讓人恨得牙癢癢。交通部與國道警察隊於六月三十一日開會研商,將除提高現有違規行駛路肩罰款,由現行之最高上限由六千元提升至一萬兩千元外,同時並將試辦由民眾自發性檢舉。由於數位相機使用人口不斷增加,且交通部於年初推行車內應置粉筆與即可拍,以備當發生交通事故時,可由民眾先行照相採證。因此該檢舉辦法將開放民眾對於行駛路肩的違規駕駛人依現行犯逕行拍照舉發,且得連續舉發,並交通部與國道警察隊將對於檢舉民眾之個人資料保密外,同時將頒發檢舉獎金。

交通部行駛路肩委員會表示,民眾檢舉獎金將依罰款金額百分之十為底限,另再違規程度以違規駕駛車輛之原廠出廠車價千分之一再行累加獎金。因此,倘若駕駛人違規行駛路肩,最高將罰款一萬兩千元,而檢舉民眾將獲得一千兩百元的檢舉獎金。倘若該違規車輛違規情況嚴重將依車價加發獎金,若違規車輛出廠價格為六十萬元,民眾將可再多得六百元獎金。

交通部行駛路肩委員會表示,違規車輛將可連續舉發,而同一路段被連續舉發次數超過一定次數,將視為嚴重違規。委員長表示,該新辦法將由行政院提交立法院,立法院罰錢委員會若通過,將有三個月試辦期,試辦期間若能有效嚇阻塞車時段行駛路肩之違規行為,將一直實施下去。

交通部提醒國道用路人,路肩乃提供給緊急車輛使用,如警車、救護車等公務車輛,違規行駛路肩除將嚴重影響公務外,並亦嚴重影響其餘正處車陣之用路人的心情。以國內民眾一窩蜂的特性來看,很快路肩就會不見了。

交通部與國道警察隊認為此舉應可有效地減少路肩不當使用情況,因此他們決定要砸下高額獎金與罰金來推動此方案。





「特稿/記者 陳小鵝」

交通部此新構想於六月三十一日發布後,許多民眾叫好聲不斷,民眾認為以往在塞車時心情實在苦悶,又怕睡著,若能推動新的檢舉辦法,除了將可以提高民眾在車內放置即可拍相機的比率外,在塞車時又可以當做打打小工。塞姓民眾認為在油品價格不斷飛漲的時候,推行這個辦法,對民眾荷包不無小補。

而各相機大廠看準此商機,將於資訊展時推出新款相機,強調「快、狠、準又清楚」,相機的快門更快,可以拍到高速行駛的車輛;ISO 則將更高,以便民眾在夜間不便開啟閃燈時,仍可針對違規車輛拍出足以檢舉照片。相機廠商認為依國內用路人的數量,今夏的相機將會熱銷。

因此,民眾若駕駛價值六十萬的車輛違規行駛路肩,而遭到二十張以上的連續舉發,違規民眾將收到二十張以上的罰單,罰單金額最高將達二十四萬元以上。而每位檢舉民眾將可得到一千八百元的獎金。

國庫與檢舉民眾的荷包將因此發點小財,而喜歡違規行駛路肩的民眾請小心了,違規過了頭可是連自己的車子都將會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