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30, 2004

【半島之始】秋映龍鑾



紅尾伯勞帶了秋天來,落山風說夏天走了,鴨子們還沒帶冬天來,所以潭面是安靜的;我回來了,照例是為了鳥而回來,一如往常,往後或許也是一樣。






落山風方才奮力地催促過夏天離開,它好整以暇地輕撫著潭面,波光粼粼,輕柔且溫順,它正等待著鴨子們帶冬天來;我望著潭面,目光找不到一個焦點,我回來了,照例是為了鳥而回來,我也在等待,失焦的目光,卻沒法說明白我正等待著什麼與什麼。



或許是這個與那個?


這裡的空氣總帶了點洋蔥氣息,淡薄卻不刺鼻,微細卻足以潛伏在記憶角落。偶有一日,在他處不經意的巧遇,是驚喜,卻多半是提醒我,距離的遙遠、時間的消逝以及這些與那些,總之脫不了遺忘與可惜。


一群遊客拿著望遠鏡似乎朝著唯二的鸕鶿望,牠們是這段過渡期間的潭面小菜,處於熱鬧與紛擾之間的這段空虛與寂寥。鸕鶿或許會說我也不想當小菜,我在他處可是招攬目光的主餐;我或許也只能說,我能了解你的不願,不過你來錯地方了,這裡不是水庫也不是外島的某湖,只是,也罷,來了就來了,至少現在整個潭面都是你們倆的。


我照例回到了相同的地方,鴨子們不久後也將照例地回到這面己經準備好的潭水上,牠們是候鳥,所以南來北往東奔西跑,而我呢?我是為了潭水而來,或是為了鳥而回來,或者是為了發呆而回來?


牠們是候鳥,而我,迷鳥嗎?





星期三, 11月 24, 2004

網路居,大不易!

我己經很久沒有寫東西,好不容易寫了點東西,方才要上傳到明日報的台上,明日報卻又掛了!?

What a pity ?!




其實明日報也不是一天二天發生這樣子的事情了,或許應該說「PCHome 個人新聞台」才是它的名字。明日報變成PChome個人新聞台,這是很長串的故事,有興趣的人不妨在Google找找,一定找得到。變成什麼名字,對我而言其實不太重要,在網路上尋找一個空間放東西,所注重的不外乎是「外觀」、「空間」以及「穩定性」。

而「穩定性」這點,卻在明日報變成個人新聞台後,只有更壞沒有更好。

好吧,如果說免費的不能太要求!那不妨開個價,價格合理,我想會願意付的。不過,價格沒出來,品質還是越來越差,讓人不禁有快打烊了老闆趕客人的感覺,不好意思說出口要客人離開,只好這兒摸摸那兒摸,要什麼沒什麼,總之你老快快離開就是小店萬幸了!

因為註冊了這個新聞台,我的信箱一直飽受PChome 無料電子報瘋狂的攻擊,這我都忍下來了。只是我也做了點小動作,在郵件規則裡把PCHOME這六個字母設為「垃圾郵件」,伺服器刪除不收回電腦。

後來我開始找BLOG空間,尋尋覓覓國內國外,現在是採用二個免費的空間在使用當中,不過免費總是會出問題。像無名小站前陣子就無預警地掛了好幾天,另一處的Blogger.com因為版面設計不太好,我也不會CSS,只好先當倉庫使用先。

以後或許會有幾個打算,一是購買.Mac,然後用Apple 送的iBlog自己架在自己的空間上,不過我得再去學一點 CSS會更好;一是去upsaid付錢買空間,讓他們來維護,再不然就是自己寫網頁了,不過這太不可行了,我雖然會一點,不過也只有一點跟二點,沒法撇出一個像樣的東西。

網路居真的大不易,如果沒有架站的本事,看來還是要乖乖的付錢才有品質可用。


星期一, 11月 15, 2004

【憩】玩泥巴


很多事的起因都只是偶然,包括到春田窯去玩泥巴這事。


我之前只有玩過一次陶土,不過小時候玩過很多泥巴倒是真的。而對於泥巴怎麼樣才能變杯子、盤子、茶壺,在還沒看過整個製作過程前,我大概也只能用雙手這樣左揮右比,然後一攤,「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因緣際會地到了春田窯,然後很剛好地與園主聊天,玩起泥巴,然後為了寫這篇紀錄,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把整個流程的照片集全。






春田窯,位於三義鄉,一個以木雕聞名的鄉鎮,但是對於熟稔陶藝的人早己是口耳相傳。





既然是陶窯,所有的器物自然都會將主題置於其中,而不顯突兀。這面陶板所裝飾的牆,未來在苗130 線旁也會有兩面,上面的陶板都是由遊客所製作,再加以拚組而成,可以算做集體創作的一種模式。



園主,廖增春先生,正在幫我們「正中心」,不然我們自己來的話,泥巴大概會四處揮灑,趴搭趴搭!



從拉坏教室往外,是一片樹林。那天一邊玩泥巴,油桐樹的果實一直轟炸在屋頂,震耳的聲響,完全沒有油洞花的優雅,不過這也提示了如果是在四五月來,那麼就會有整片的油桐花好賞!



拉坏我完全不行,所以就溜到外面來找鳥看。這裡的環境非常好,附近還有一條很棒的山溝。拿圖鑑給園主指認的結果,這裡也常常有黑冠麻鷺在草地上逛大街,而在夏天晚上也有螢火蟲四處飛舞。



既然不會拉坏,那只好拿泥巴亂玩。





我是做不來這種東西的。




泥巴成型乾燥後就等進窯裡燒了。而燒製的方式有分成瓦斯以及柴燒兩種,瓦斯可以比較精準地控制火勢、溫度,而柴燒沒法;只是因為柴燒也因為有許多不可抗力的變因,再加上火勢與灰燼不經意的助益,往往所形成的作品比瓦斯所燒製的要來得好看。


園主是這麼說的。


所以我們就很好奇了∼而園主答應讓我們參與柴燒的過程。






柴燒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一次得燒掉近2000kg的木頭,而溫度往往高達1200~1300度。


我一邊在丟木柴,一邊想到考古學者常常會挖到一些陶器的碎片。最早最早的陶器製作方法是怎麼被發現的?而當初的人又是怎麼樣子的來製作呢?真讓人好奇呀∼


在到達預定溫度後,便封窯,等待溫度再降回室溫。這整個過程往往得花上一個星期的時間,在開窯之前,是沒法想像出成品會是什麼樣子的。可能會沾染上完美的顏色,卻也可能因為在製作過程中的一點小暇疵,而使得作品報廢,甚至影響到旁邊的成品。



好不容易等到開窯了。稍為先偷窺一下裡面的情況。



正在將作品一一的移出來。



從原本塞滿柴火的洞,往裡頭看是這樣子的景像。



當移完所有的作品,淨空之後,我溜到窯裡。原來窯裡是這個樣子的。



一群人正在檢視所有的成品,每個人對自己與別人的作品開始品頭論足。當天有兩個上了藍色釉彩的作品,那種深邃的藍,很像太平洋的顏色。


【延伸閱讀】





星期四, 11月 04, 2004

【憩】追火車- 泰安鐵道文化節


中部地區有幾個有名的火車站,像集集、車埕、水里、勝興、泰安等等,還有幾個因為名字好聽,而衍生出來的吉祥車站,像追分、成功、大肚之類的。雖然我對火車沒什麼興趣,不過倒也去過了不少個,泰安火車站,這裡之前經過幾次原本也想繞進去晃晃,卻一直沒有真的動作過,碰到前幾天經過時,看到他們正舉辦鐵道文化節,擇期不如撞日,就是這麼巧合。




為什麼叫做追火車?



這讓我很好奇。小時候在住家附近有糖廠的火車會經過,小鬼倒也不會追火車,也不會被火車追,不過常常可以撿拾掉落的甘蔗倒是真的。當然囉,我想泰安這裡應該不會載甘蔗,說不定是像林田山那樣?總之我懶得去追根溯源,知道名字緣由的人請幫忙解答吧。



連路上的鐵板裝飾都寫了「追火車」的名號呢!



雖然說是鐵道文化節,不過沿途的攤販擺設賣的盡是一些小吃,跟鐵道文化有什麼關係我就不清楚了。大概是像以前大學時,每當有某某校友會辦X 友週時,有時都會請一些「民俗技藝」、「傳統小吃」的攤販來,最後搞得X友週跟O友週其實是賣一樣的東西。


看一看,只有臨時郵局比較好玩。



有紀念戳可以蓋喔!


而且還有送首日封。



車站建物被一堆攤販給淹沒了,就像周遭的老房子一樣,十分的不顯眼。



走過月台,上了階梯,果然是老車站。


我想到了枋寮站還沒改建前的樣子,那時還有一個建興站呢。不過在我國小還沒畢業,它就被廢了。



有一支汽車廣告的台詞大概是這樣..


「后里,不單單是騎馬而己耶!....某某某他家從大漢的到小隻耶都很會吹薩克斯風 ....」


所以,在鐵軌上搭起了棚子,在月台上演奏起各式老歌 ∼



因為己經廢站了,所以火車不走的鐵軌,當然是小朋友最好的玩具。



想坐坐老火車也是有的。


這天人潮十分的多,因此也沒有什麼細逛的興致。如果對這裡有興趣,最好要避開人潮,雖然可能沒有什麼活動或商家好逛,但是這裡附近的環境以及附屬景點,倒還是值得走走看看。


喔!對了!


泰安車站沒有溫泉,如果要泡溫泉得到苗栗才有喔,這裡的泰安是位於「不單單係騎馬而己」的后里喔!


【延伸閱讀】



  1. 泰安舊車站
    ( 內有老照片以及車站簡介)

  2. 大家一起追火車─泰安鐵道文化節一遊

  3. 泰安鐵道文化節追火車活動熱鬧揭幕